關(guān)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為考慮容錯(cuò),系統(tǒng)已按“邱 → 邱丘”轉(zhuǎn)換方式進(jìn)行查詢。
共4461,分298頁顯示  上一頁  241  242  243  244  245  247  248  249  250 下一頁
其它辭典(續(xù)上)
丘之陶
釋正巖(別稱 止巖 豁堂、奯堂 號(hào) 菽庵、藕漁、南屏隱史、西湖老僧 )
丘瑜(德如 號(hào) 鞠懷 )
尼靜照(月士 曹 )
邱瑜(德如 號(hào) 鞠懷 )
釋性靜(普緣 )
釋明德(本無 號(hào) 明憨 )
釋普行(非相 孫 )
釋本實(shí)(性空 戴 )
沈鼎科(鉉臣 號(hào) 弈丘 )
丘石常(子廩 號(hào) 海石 )
丘鎮(zhèn)
僧圓映(元徹 號(hào) 雪溪 )
僧如曉(萍蹤 別稱 天目寓僧 )
歸化比丘尼
丘之陶 朝代:明末清初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?—1643 【介紹】: 明湖廣宜城人。禮部侍郎丘瑜之子。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占宜城,用為兵政府從事,尋以本部侍郎守襄陽。之陶則以蠟丸書約孫傳庭來攻,己為內(nèi)應(yīng)。事泄被殺。

人物簡介

簡介
一作止巖,字豁堂,一作奯堂,號(hào)菽庵,又號(hào)藕漁,晚號(hào)南屏隱史,又號(hào)西湖老僧。俗家金陵郭氏,一作仁和郭氏,又作余姚徐氏,杭州凈慈寺僧。明萬歷二十五年(一五九七)生,清康熙九年(一六七○)卒。著有《屏山集》、《同凡集》。
丘瑜 朝代:明末清初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?—1644 【介紹】: 明湖廣宜城人,字德如,號(hào)鞠懷。天啟五年進(jìn)士。崇禎間屢遷少詹事,歷禮部侍郎。尋為東閣大學(xué)士。李自成克北京,與方岳貢同被俘,拘押劉宗敏所,拷掠無所得,獲釋,后又被殺。
尼靜照 朝代:明末清初

人物簡介

簡介
字月士,俗姓曹,宛平人。明泰昌(一六二○)時(shí)選入宮,崇禎十七年(一六四四)祝發(fā)為尼。在掖庭二十五年,曾作宮詞百首。
晚晴簃詩匯·卷一九九
靜照,字月士,宛平人,曹氏女。

人物簡介

維基
邱瑜(?—1644年),字德如,號(hào)鞠懷,湖廣襄陽府宜城縣人,明朝末年政治人物,同進(jìn)士出身。天啟五年(1625年),登乙丑科進(jìn)士,改庶吉士,授翰林院檢討。崇禎年間,升任詹事府少詹事,歷官禮部左侍郎。崇禎十七年(1644年)正月,以本官兼東閣大學(xué)士,同范景文進(jìn)入內(nèi)閣。李自成攻入北京后,受拷掠者再,搜獲二千金,既而被害。

人物簡介

新續(xù)高僧傳·雜識(shí)篇第十之三
釋性靜,字普緣,武林人也。初凈發(fā)于西湖,久之弗怡。攜所貯手掣茶策杖,天臺(tái)千丈瀑下及五泄龍湫,遍試之。至永嘉,聞西岑紫芝峰下有鑒泉,為張又新守郡時(shí)烹茶水,亟荷瓶往。至則一泓冰冽出,旗鎗瀹斗,不在中欞(濡)、惠山下,逌然曰:“吾老是山矣。”遂卓庵其旁。谷雨,圃黃競芽,走大羅諸絕巘摘,盈簏肩歸,以意制之,越宿茶成,注諸甌,令雪黑浮香撲案,啜之,一時(shí)遐邇噪紫。紫芝峰下,僧茶特異,凡高人墨客,名緇勝羽及薦紳先生,赴如奔泉。靜不殊彼我,操單持滌鐺注缶,人人自以新遘盧玉川癖,歸而吸他茶便不爾,或詩渴酒醒,亟詣雙杵茶煙,下乞一杯,如醍醐灌頂。性簡率,冬夏一方布袍,修干鶴??,留髭伐發(fā),或兼旬懶薙,毿毿被兩耳,晨昏無恒課,而魚磬自若。不輕度弟子,而道侶日相問訉。所居不過茅茨,而盛飾一無量壽佛像,窮極莊嚴(yán)??椭了抨懺钏?,開云腳,浮乳花,引滿別去,不講道說偈,而禪味醰醰,直從舌根證入。林殿閣任先,劉方伯元受,邵水部金門,周雪朗、陳三有兩孝廉咸與之游,皆深徹佛旨,謂:“靜乃透悟如趙州喚吃茶者,不是過也。”而自起爐灶,獨(dú)辟心傳熱,鐺熾炭煆,十指如舌,錐其饋遠(yuǎn),則署曰:“普緣茶”。得之者珍異,如摩尼珠、優(yōu)曇花,不必曹溪一花五葉,而后侈盛也。靜以明萬歷庚申住此山,至己丑十月十有一日,示寂郭仙庵,荼毗葬紫芝峰下,李象坤為作《茶祖禪師塔銘》,文詞清麗,自載《別集》。

人物簡介

新續(xù)高僧傳·興福篇第九之八
釋明德,字本無,亦號(hào)明憨,姑蘇人。幼歲舍身于練川西隱寺,初為沙彌,便眈禪味。及長,得戒于龍興美元長老。會(huì)明季兵燹四起,避地南來,禮拜衡岳,更尋幽僻,卓錫于穿崖洞。煙竹村村外東,山高千仞,常見紫氣飛騰,其巔有石窟、石巖、石穴,虧蔽日月,遮護(hù)風(fēng)雨。開辟以來,莫知年歲,相傳為謝氏地。德趺其巔,數(shù)日不起,土人感之,竟訪其山主,乞得片地,筑廬而居。山故多虎豹,薪采者苦之。自德戾止,虎亦馴化,雖與人遇,略不加害。寂于康熙癸酉,壽九十馀,塔于山陽。
釋普行 朝代:明末清初

人物簡介

新續(xù)高僧傳·習(xí)禪篇第三之十二
釋普行,字非相,姓孫氏,景東長摩人也。父尚志,母章氏,夜夢老僧投寄,寤而誕生,知為再來。五歲而孤,隨母往田,遙望水目山脊 ,白云垂覆,綠樹參天,因指問此何處,母告之曰佛寺也。若觸所感,即請偕往,其母難之,然聆其語意,已符夙兆。年十五,母沒,乃投雞足,從德周削發(fā),戒德日進(jìn)。后謁無住,示以參究即有悟入。年五十五始受具無住,繼席寶華,既弘戒法,復(fù)鬯宗乘,道聲所施,緇白皈依,宰官敬護(hù)。其最著者降毒龍于洱海,導(dǎo)幽魄于楪榆,感通所及,非常情可測??滴醺缜铮A(yù)知期至,拈香沐浴,竟自入龕,一偈寂然,壽八十七,臘七十三。

人物簡介

新續(xù)高僧傳·習(xí)禪篇第三之十三
釋本實(shí),字性空,姓戴氏,尋甸人也。生而岐嶷,穎異過人。幼孤,依母撫育,少習(xí)詩書,志軼塵儕。及長,禮古林薙發(fā),誓持《法華》,跪誦十載,乃從和雅受具。嘗閱《楞嚴(yán)》而疑之,因參鐘靈梵公,示以萬法歸一語,力究數(shù)載,一夕夢為虎吞,覺而五內(nèi)清涼,殊勝曩日。偶以習(xí)定問梵,梵曰:“性本至空,何定可習(xí)?”言下有省,因以為字,乃作偈曰:“絕心絕境絕情識(shí),絕到無時(shí)更有誰?雙手拓開波底月,大光明藏本如如。”后掩關(guān),刺血書《華嚴(yán)》二部。時(shí)定北王艾公企其高德,延主永豐,名公巨子,向往日眾。常跌坐山石,林麓幽勝,自酣禪悅。忽有巨蛇蟠踞石上,實(shí)至,熟視之,曰:“汝踞吾石,吾坐汝身。”遂就蛇坐之,蛇頫首委蛇,徐徐循去。傍僧問曰:“具何神通,蛇不敢縛?”實(shí)曰:“若有神通,早被他縛郤矣?!币蜃⒛恐币?,問傍僧曰:“會(huì)么?”僧不能荅。實(shí)曰:“神通也不識(shí)?!鄙Y而退??滴跞勺佣鲋^眾曰:“吾明日去矣。”書偈默然而逝,壽六十九,臘五十,塔于永豐之陽。
沈鼎科 朝代:明末清初

人物簡介

維基
沈鼎科(1605年—1645年),字鉉臣,號(hào)弈丘,常州府江陰縣人。崇禎三年(1630年)庚午科應(yīng)天府鄉(xiāng)試舉人,四年(1631年)聯(lián)捷辛未科進(jìn)士。吏部觀政,授建陽縣知縣。崇禎十年考選,與歸善縣知縣陸自岳互相訐揭,被降處。后任兵部職方司,順治二年(1645)五月,清兵大舉南下,閏六月初一日,江陰義民倡義守城,直到八月二十一日城陷,歷時(shí)81天,給清兵以重大殺傷。江陰城破后,沈鼎科自縊殉國,其收斂尸體的棺木被清兵懷疑內(nèi)藏金寶,破開后見是尸體,以斧斷其頭去。
丘石常 朝代:明末清初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606—1661 【介紹】: 明末清初山東諸城人,字子廩,號(hào)海石。明副貢生。入清,曾為利津訓(xùn)導(dǎo)。家世貴盛,少時(shí)與丁耀亢均有聲名。詩文頗涉時(shí)事及地方利弊。有《楚村詩文集》。
丘鎮(zhèn) 朝代: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明山東高唐人。諸生。崇禎間地方不靖,集鄉(xiāng)勇以衛(wèi)里閭。母被執(zhí),舍身翼母,同時(shí)遇害。

人物簡介

列朝詩集
圓映,字元徹,號(hào)雪溪,嘉善西林寺僧。銳志教理,作詩清新秀絕,有《西林草》。小萍庵評其詩,以為“云移梗轉(zhuǎn),鴻跡風(fēng)蹤,凝神茂樹底,覓句茂林下,設(shè)遇靈一,處默猶當(dāng)雁行并邁也?!?/blockquote>
槜李詩系·卷三十三
圓映,字元徹,號(hào)雪溪,嘉善西林庵僧。銳志教理,作詩清新。崇禎間,居平湖乍浦,與李潛夫唱和。有《西林焚馀草》。小萍庵曰:映公云移梗轉(zhuǎn),鴻跡風(fēng)蹤,凝神茂樹?,覓句清流邊。設(shè)遇靈一、處默,猶當(dāng)雁行并邁也。
僧如曉 朝代:明末清初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介紹】: 明僧。浙江蕭山人,字萍蹤。幼不知書,年二十余逃罪臨安山中為僧。棲古廟十余年。嘗于深山明月之夜,見竹影在地,豁然若悟,折枝畫爐灰,遂善書畫。崇禎間結(jié)茅居于烏石峰側(cè),名曰巖艇。
列朝詩集
字萍蹤,蕭山人,善畫竹,喜天目山高秀,孤棲三年,自稱天目寓僧,入天臺(tái),泛剡溪,掛瓢湖南,有《萍草詩》,亦皆早歿?!赶﹃栆乒虐?,漁笛弄秋聲」。
槜李詩系·卷三十三
如曉,字萍蹤,蕭山人。棲隱天臺(tái)石梁下。晚居湖上,往來嘉禾。善畫竹。有《萍蹤道人巖艇草》。

人物簡介

新續(xù)高僧傳·遺身篇第七之一
又歸化薪傳庵比丘尼者,昆明人,亦未詳其名氏。明崇禎季年,欲募薪自焚,眾未之信。及佛誕日,詣歸化東,積薪為臺(tái),自登其上,趺坐念佛,乃命秉炬,移時(shí)而化。當(dāng)日見者,感嘆贊揚(yáng),交于巷涂。后人仰之,為之建庵,名曰“薪傳”。復(fù)為立塔,以示崇向。一時(shí)名士騷人,聞其苦行,多相題詠。今所傳者有四絕,云:“今日優(yōu)曇花茂發(fā),凈梵王宮生悉達(dá)。只從者里便承當(dāng),性火真空阿剌剌。”“痼冷沈寒骨一束,十方普見光明燭。靈龜托殼已多時(shí),無位真人火中浴。”“萬仞祥光匝地飄,漫空枝葉一肩挑。今朝匾擔(dān)兩頭折,千日擔(dān)柴一日燒?!薄皠x剎塵塵懸寶鑒,鑒中熌爍飛急電。三千世界盡遭焚,九品蓮花開爛熳?!?/blockquote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