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為考慮容錯,系統(tǒng)已按“邱 → 邱丘”轉(zhuǎn)換方式進行查詢。
共4461,分298頁顯示  上一頁  243  244  245  246  247  249  250  251  252 下一頁
其它辭典(續(xù)上)
釋宏濟(益然、沐日 吳山 汪 )
釋明曠(公郎、公朗 )
僧性聰( 憨璞 明覺 )
釋方志(觀如 馬 )
釋清宣(法雨 別稱 滇南宗匠 )
釋超況(重眉 蔡 )
釋通醉(丈雪 李 )
方以智(密之、無可、藥地 鹿起、有藥枕、弘智、愚者大師、曼公、龍眠愚者、浮山愚者 大智 方以智 世稱 藥地和尚 )
釋今錫(解虎 國賓 )
釋函可(祖心、猶龍 宗騋 千山剩人 )
釋弘贊(在犙 草堂和尚 )
僧髡殘( 石溪、介丘 白禿、石道人、殘道人、電住 別稱 殘道者 )
釋今湛(旋庵 廷輔 )
釋本襄(半生 張 )
釋洪上(梵庵 趙 )

人物簡介

人物簡介
宏濟,字益然,號吳山,本姓汪,字沐日,歙縣人,明崇禎舉人,順治乙酉為僧于黃山。

人物簡介

列朝詩集
明曠,字公郎,語溪人。入西林寺薙染。風(fēng)神秀雅,為沈嘉則所重。惜其早世。
槜李詩系·卷三十二
明曠,字公朗,隆萬間崇德崇福寺僧。蚤見知于沈嘉則、黃貞父諸公。四方作者,過御兒必與游。善病,筑寶函樓居其上,西南可望皋亭諸山。同邑郭舜舉輩,結(jié)社殳山,招之賦詩。著有《紺園集》。沈嘗有詩寄之云:“憶汝從游日,追予尚盛年。傳心招秀句,授法準(zhǔn)佳篇。薝卜齋香篆,御兒溪水船。追隨宋居士(初旸),吟詠謝丸仙(道化)。風(fēng)日朋儔合,騷壇爾我偏。名園友芳勝,畫筆許舟傳(士載)。大運蒼茫里,飛埃桑海前。一從鳧令去(呂文心),遂斷虎溪緣。夢接真關(guān)想,書來詎偶然。新詩三過讀,白雪五成弦。頓悟知禪理,明心見道筌。從茲超上乘,笑殺辟支禪?!?/blockquote>
御選明詩姓名爵里
字公朗,崇德人。住西林寺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610—1666 【介紹】: 清僧。福建順昌人,俗姓連,字憨璞。年十五出家,戒行高峻,得法于長慶百癡元。歷主杭州慶福、京師海會等寺。順治帝曾召見問法,賜號明覺。有語錄。

人物簡介

新續(xù)高僧傳·義解篇第二之七
釋方志,字觀如,姓馬氏,海陵人。少持素,抵洛伽,回參上竺,夙緣有待,因于竺之雨山居,投歷庵為之薙染。萬歷庚子,竹亭、無塵、雨山、伴云率合寺,請歷庵建禪堂。志勠力勷事,嘗持銀十六兩,走龍游,更募助得材四百馀株,又乞榷關(guān)免稅。舁歸,畚筑擔(dān)負(fù),與眾不殊。往聽云棲似空講《楞嚴(yán)》,歷庵促歸,志念大事未明,辭游南都、五臺,遍悉禪講。乙巳回竺,聽明宗講《法華》于宋園,而歷庵以禪堂付僧自然,志亦為之輔。明年,臺山澄方大師同內(nèi)監(jiān)張然,送御藏至昭慶,與志晤,深相契合,比于函蓋。戊申得古心律師大戒,即請澄師,自《華嚴(yán)》而下,所流通法寶,于竺遍演。福田事,咸力主之。閱藏齋僧,尤為恒課。送澄師北上,返于楓嶺之陰,造中印庵以供地藏。甲寅冬,碧海昭陽李公請說《金剛》、《法華》于慧照寺,泰州梁垛諸處,四期講香相接,道化盛矣。丁巳,澄師登皇壇,志為阿阇黎,受神宗賜紫,又受光宗賜紫,大小衣服十一襲。天啟乙丑,說皇戒,再受慈圣賜紫及金冠,密旨弘經(jīng)。崇禎庚辰,回竺注《法華正旨》竟,即受徑山請,主席三載。甲申冬,至泰州,修西山寺。清順治戊子,應(yīng)撫院陳公,講《華嚴(yán)》全部,逾年而畢。己丑冬,就杭之慧林說《法華正旨》。庚寅夏,還竺,復(fù)講是經(jīng),期終,疾作,歸中印庵。以順治七年七月二十六日示寂,別眾偈曰:七十八年幻夢中,奔馳南北走西東 。還歸天竺靈山國,統(tǒng)照元來色即空。得法弟子野松、松門、恒觀、野管、玄聞、隱生、清白、石田、道燈、見明、朗生十一人。荼毗,塔于中印山麓。

人物簡介

新續(xù)高僧傳·義解篇第二之六
釋清宣,字法雨,姓王氏,岳池人也。幼而神穎,初習(xí)詩文,便尋義理。長依華銀山空谷剃落,始研教乘,論辯亹亹。及專講筵,蜚聲林院。明崇禎元年,復(fù)參福庵習(xí)禪有省,及受衣法,更承圣眷,敕主燕京彌勒院,并賜御制手卷。大興講席,宗教弘焉。已而杖策游方,契茲山水,助我禪悅。庚午至滇,黔國沐公請入覺照寺,結(jié)制三期,法旨遠(yuǎn)敷。明之季葉,永歷窮蹙,跋陟滇粵,猶加褒諭,兼錫紫衣,命居定遠(yuǎn)白馬山,建蓮城寺,弘開爐冶,德響諸方,一時稱為滇南宗匠。寂于癸卯,預(yù)知期至。其辭世偈云:“來從此處來,去從此處去。來去不離此,遍在一切處?!彼邶垖D晡迨?。著有《堆云集》行世。

人物簡介

新續(xù)高僧傳·習(xí)禪篇第三之十三
釋超況,字重眉,姓蔡氏,同安甪里人也。夙根神穎,髫齡就塾,雖抱儒經(jīng),已具佛性。因投龍池巖禮惟云為師,勤習(xí)凈行,弗憚寒暑。年二十一,始從披剃。掩關(guān)三載,拜誦《華嚴(yán)》致誠百萬,又閱藏教中有云能三日不食七日不食者,俱力行之。但日夜思諦,終非究竟。有禪客自金粟至,具道費隱棒喝接人最直捷法門。況聞之,喜曰:“吾固疑有是,可效春蠶作繭,徒自縛乎?”即破關(guān)而出。日夕咨參,未有入處,適雪峰亙從羅山至龍池,與之盤桓。一日,問曰:“如何是第一義?”況擬議,峰便掌云:“這鈍置阿師?!睕r云:“請師道?!狈宀艈⒋剑瑳r遂以手掩之,峰乃笑云:“向汝道了也?!睕r亦爽然有省,然胸臆猶滯。偶過戲場于人叢中,見其舉首向上,鼻孔一一俱見唇上,覺礙滯之胸渙爾解釋,遂作偈曰:“二十年來被孰瞞,剛才放下便平安。早知鼻孔在唇上,總不者中覓易難?!蹦嗽匋S檗隱元處隨眾參請,不露鋒铓。明年出嶺,叩金粟費隱,亦默契之。時值嚴(yán)冬,潛穎眾中,自居樵汲,手足凍皴,亦不暇恤。嘗有偈曰:“牯牛無貫四方周,放去收來得自由。蹄角雖然未顯露,分明觸處便昂頭?!睍r年二十八,始受具。明年春,還閩途中,作偈有“今朝踏破芒鞋底,赤腳迢迢入閩山”之句。歸則仍就龍池,鍵關(guān)三稔。后值雪峰出主芙蓉,一日,問:“薰風(fēng)自南來,殿閣生微涼,汝作么生?”況但云:“仲夏酷煩,幸自珍重?!毖┓迥S之。未幾,受峰付屬,即旋泉南居清溪貴湖龍安,寺為唐清豁禪師退隱舊址,編茅為屋,翛然自得。雪峰至泉昭慶,況充首座,立僧秉拂,發(fā)揮宗乘,旨趣亹亹,傾動四來。繼席南山,千指圍繞,三冬學(xué)足,啟迪尤多。閔司馬子奇請住隆壽,兵燹之馀,寺宇凋殘,而近寺兵眾雜處,尤難調(diào)攝,況躬率行道,接以等慈,莫不傾服,叢席改觀。歷十?dāng)?shù)載,忽爾辭退,請還舊山,留之不得。無何,世局變更,郡城內(nèi)外,幾頻危殆,人始知其先見云。以康熙十四年乙卯三月二十六日示寂,壽六十有六,臘三十有四,塔于青林之麓,釋超弘為之志銘,稱其知鑒瑩朗而器量舍弘,人莫窺其涯際,時以為知言。

人物簡介

新續(xù)高僧傳·習(xí)禪篇第三之十四
釋通醉,字丈雪,姓李氏,內(nèi)江人。生性沖澹,意氣灑然。幼時母攜入寺,見金像巍煥,慨焉興感,愿謂母曰:“他日我亦如此?!备改钢欠参铮Y古字山清然落發(fā)。嘗讀《法華經(jīng)》乃至舉一手或復(fù)小低頭皆以成佛道,因默忖曰:“成佛若是其易耶?”乃上峨湄,欲得證悟,聞金粟密云門庭孤峻,卓有古風(fēng)。復(fù)舉“僧問:云門如何是佛?門云:乾矢橛。”聆之如石礙胸,直入西山參鑒隨,而隨不重機鋒轉(zhuǎn)語,一味平實,因圓戒法。癸酉冬,仍歸古字,掩關(guān)山阿,讀諸家語錄,鎮(zhèn)日如癡。會靈筏來自江南,言破山明荷金粟衣缽入蜀,負(fù)笈從之,謁明于萬峰,入室叩請,明曰:老僧不參禪,祗 愛伸腳眠。正疑悶間,一夜方下榻,到著鞋不上,以手納之,忽然猛省,遂呈所見。與明游白兔亭,觀瀑布,以丈雪字之,書偈曰:“畫斷蒼崖倒碧岑,紛紛珠玉為誰傾。擬將缽袋橫欄住,只恐蟠龍丈雪冰?!蹦巳胗浭摇1忧?,造天童見密,夜聞版鳴,聲震山谷,忽大徹悟,更回萬峰,見而印可,復(fù)受之偈曰:“現(xiàn)身惡世可深藏,莫遂周胡嚴(yán)李張。只待兔冰蛇吐火,始拈柏子祝吾香?!庇墒橇φ耦j綱,于烽煙浩莽中往來秦蜀??滴豕锩€集昭覺,兵燹之后,荒涼滿目,而故址依然,意圖恢復(fù)。作詩自見,詩曰:“廿年偶爾見華陽,屢跋荒榛覆古梁。小徑淡分煙影石,幽巖初醒月華香。驚人野鳥間歌嘯,科首殘黎牧大荒。極目天涯無點翳,慚拋汗雨灑危疆。”至乙巳,殿宇落成,果符蛇火之語。復(fù)有詩云:“俄乘愿海到蠶叢,瓦礫 翻成釋梵宮。祗 為聚沙作佛塔,常伸只手撮虛空。長裙掃地山河動,短杖支云日月紅。工成正擬垂簾臥,何期外有扣門翁?!碑?dāng)康熙甲辰,時秉鈞者以湯若望圣眷方隆,煽其左道,有沙沃之變,聞玉林國師密楮達部,欲保全大雄報恩。通醉遺書責(zé)之云:“既應(yīng)一國之寵,當(dāng)此魔強法弱之時,正宜挺身利濟,寧謐諸山,焉得重己剎而輕他寺乎?”其嚴(yán)正類是。晚歲休息于佚老關(guān),癸酉七月沐浴趺坐,作真歸告,示寂。有《語錄》十卷、《里中行》一卷、《青松詩集》一卷、雜著文二卷,壽八十四,臘七十八,荼毗得舍利無數(shù),塔于寺西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611—1671 【介紹】: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,字密之,號鹿起。入清為僧,名大智,字無可,別號有藥枕、弘智、愚者大師等。少為復(fù)社名士。明崇禎十三年進士,官檢討。弘光時為馬士英、阮大鋮中傷,逃往南海,以賣藥自給。永歷時任左中允,遭誣劾。清兵入粵后,在梧州出家。學(xué)問廣博,于禮樂律數(shù)聲音文字書畫藥卜,無不析其旨趣,尤精于科學(xué)和哲學(xué),重視“質(zhì)測”,意即實驗。與利瑪竇交往甚密,通曉當(dāng)時西方科學(xué)知識,對神學(xué)多所批評。所著有《通雅》、《物理小識》、《藥地炮莊》、《東西均》、《浮山集》等。
晚晴簃詩匯·卷一九五
弘智,字無可,別字藥地,桐城人,本姓方,名以智,字密之。明崇禎庚辰進士,官檢討。初為報恩寺僧,后開法于青原山。有《浮山集》。
詞學(xué)圖錄
方以智(1611-1671) 字密之,號曼公,又號鹿起、浮山愚者,逃禪以后名行通、無可、五老、弦智、愚者、墨歷、木立、藥地、極丸、浮廬等。安慶人。崇禎十三年進士,任翰林院檢討。思想家、哲學(xué)家、科學(xué)家。著述百余種,最著者《通雅》、《物理小識》,又有《藥地炮莊》、《東西均》哲學(xué)著作,又有《浮山文集》、《博依集》、《易余》、《一貫問答》、《切韻源流》、《流寓草》、《周易圖象幾表》、《性故》、《學(xué)易綱宗》、《諸子燔痏》、《四韻定本》、《內(nèi)經(jīng)經(jīng)絡(luò)》、《醫(yī)學(xué)會通》等。
維基
方以智(1611年—1671年11月9日),字密之,號曼公,又號鹿起,別號龍眠愚者,出家后改名大智,字無可,別號弘智,人稱藥地和尚,直隸桐城縣(今安徽省桐城市)人,明末清初學(xué)者、思想家、科學(xué)家。祖父方大鎮(zhèn),曾任萬歷朝大理寺少卿,治《易經(jīng)》、《禮記》,著述宏富。父親方孔炤,萬歷四十四年(1616年)進士,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。方以智幼稟異慧,六歲知文史,博覽群書。早年隨父宦游,至四川嘉定、福建福寧、直隸、燕京等地,見名山大川,與西洋傳教士畢方濟與湯若望交往,并閱西洋之書。與冒襄、侯方域、陳貞慧,合稱明季四公子。崇禎七年(1634)桐城民變,方孔炤留守,方以智隨家人避居南京。崇禎十二年(1639年)舉己卯科應(yīng)天鄉(xiāng)試舉人,崇禎十三年(1640年)聯(lián)捷進士,授翰林院檢討,李自成入北京后,受到了嚴(yán)刑拷打。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(guān),方以智趁亂逃往南方。入南明永歷朝,除經(jīng)筵講官,因偽書案被免職。自行參加抗清活動,兵敗后出家為僧,改名換姓,人稱“藥地和尚”。因“粵案”被清廷押解北上,赴南昌省獄,又押往廣東對案,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萬安惶恐灘頭,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跡,自沉于江殉國。一說坐化。據(jù)說,以智浮沉江湖抗清時,在社會底層,推動了秘密結(jié)社天地會的發(fā)展。
御選明詩姓名爵里
字密之,桐城人。崇禎庚辰進士,授翰林檢討,有《浮山全集》。

人物簡介

全粵詩·卷七八二
今錫(一六一一—一六七六),字解虎。新會人。俗姓黎,原名國賓。諸生。少有出世之志,遇天然老人即求脫白受具。初為海云典客,后為海幢監(jiān)院,尋遷都寺。清光緒《廣州府志》卷一四一有傳。

人物簡介

全粵詩·卷七五八
函可(一六一一—一六五九),字祖心。博羅人。俗姓韓,名宗騋,字猶龍。明禮部尚書韓日纘長子。少為諸生,才氣高邁,聲名傾動一時。惟絕意仕進,以聲色犬馬自娛。明思宗崇禎十二年(一六三六)落發(fā)為僧,成為道獨和尚之法嗣,與師兄函是(字天然)齊名。曾充羅浮山華首臺都寺,又在廣州創(chuàng)不是庵靜修。甲申之變,悲慟形于辭色。明福王弘光元年(一六四五)以請藏入金陵,值國再變,紀(jì)為私史。順治四年,以“私攜逆書”為清江寧守將所拘,旋械送北京。部審免死,流放遼陽。先在沈陽南塔(廣濟寺)開法,又于普濟等七大寺說法,被大關(guān)以東奉為洞宗鼻祖,聲名洋溢于朝鮮、日本。又與遼陽流寓者結(jié)冰天吟社,為詩文之交。家人均抗節(jié)死,故自號千山剩人。明桂王永歷十三年圓寂。著有《千山詩集》二十卷(補遺一卷)傳世。陳伯陶《勝朝粵東遺民錄》卷四附錄《方外》有傳。

人物簡介

全粵詩·卷七四七
弘贊(一六一一—一六八六),字在犙。新會人。俗姓朱。明思宗崇禎六年(一六三三),初入肇慶鼎湖蓮花洞,翌年禮棲壑于蒲澗,剃染受具。以己事未明,遂度嶺而北,遍參諸方。后歸鼎湖,為二代住持,號草堂和尚。著有《木人剩稿》等百馀卷。清光緒《廣州府志》卷一四一有傳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612—約1692 【介紹】: 清僧。湖南武陵人,俗姓劉,字石溪,一字介丘,號白禿,又號石道人、殘道人等。幼孤,自剪發(fā)投龍山三家庵為僧。遍游名山,與顧炎武、錢謙益、周亮工等人皆有交誼。后住金陵牛首山棲幽寺,為堂頭和尚。善畫山水,喜用禿筆、渴筆,專長干筆皴擦,意境奇奧幽深。書法亦自成一體。與石濤并稱“二石”,與程青溪并稱“二溪”。為清初四高僧之一。
晚晴簃詩匯·卷一九六
髡殘,字石溪,一字介丘,號電住,又號白禿,自稱殘道者,武陵人,本姓劉。住江寧牛首寺。
清詩別裁集
字石溪,湖南湘潭人。

人物簡介

全粵詩·卷七七九
今湛(一六一二—一六七七),字旋庵。三水人。俗姓李,原名廷輔。明桂王永歷二年(一六四八)登具,為海云、海幢兩山都寺。趺化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(一六七七),世壽六十五。事見釋今無《光宣臺集》卷一四。
釋本襄 朝代:明末清初

人物簡介

新續(xù)高僧傳·習(xí)禪篇第三之十三
釋本襄,字半生,姓張氏,閬人也。幼而孱弱,長復(fù)多病,父母許度為僧,其病尋瘥。年十二,舍入給孤寺。一夕,聞人言今日已過,再無今日。不覺悲感交集,悟世無常。年十九,從應(yīng)時法師受具,聽講《般若心經(jīng)》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,疑不能明,夜分入室,請問其旨。應(yīng)曰:“既無眼耳鼻舌身意,還有口么?要汝自信自悟始得?!庇墒?,舉步忘形,胸中如結(jié)。會明季喪亂,寇噪蜀境,避入秦中,因至徽州訪素尋玄,偶聞漢中丈雪門庭孤峻,歲在己丑徑往參之。夜行護法堂前,撞倒磬架,碎磬作聲,疑情廊然,乃呈偈曰:“驀直行將去,虛空撞腳跟,磬破原是鐵,冤家聚頭生?!闭煽现蚴谡确?,付以偈曰:“龜毛拂有騰龍勢,兔角杖支南斗云。山水悉歸布袋裹,昆明池上日方昕?!笨滴跫壮綇?fù)自蜀入滇,庚戌重修青門,大弘佛法。四月九日示疾,乃集眾曰:“我有一偈當(dāng)問汝等——生亦何苦,寂亦何樂,苦樂兩忘,是甚活潑?”眾無語,襄一喝,垂手而逝,茶毗得堅固子,為人分供,頂骨復(fù)見五彩,塔于筇竹之巔。襄凡九坐道場,五剎結(jié)制,壽五十九,僧臘四十。

人物簡介

新續(xù)高僧傳·習(xí)禪篇第三之十
釋洪上,字梵庵,姓趙氏,普安人也,家世儒素。洪生之夕,其母夢白鶴飛翔集于屋瓦,寤而婉子,以為祥也。未幾失怙,孑然孤幼,殷殷奉母。長歷世變,遠(yuǎn)避入滇,漸達騰越,依毗盧寺大藏祝發(fā),時明天啟六年也。欲窮我空之理,離生死之苦,闡心勤求,食寢俱廢,因讀《楞嚴(yán)》有省,虔禮觀音。一夕,定中見金身菩薩,千眼所視,千手所指,森然叢集,方驚愕間,菩薩乃分一手眼授之,出定獨覺異香滿室,自是心地清涼,精進倍蓰。復(fù)參妙峰野愚,指示理諦,皆得證明。游尋甸鐘靈,見山巒環(huán)拱,林壑幽秀,乃刈草為庵,獨處數(shù)載,始回黔,改宅為寺,名曰“慈云”,以飯游侶。及再至滇,會城薦紳延主斗光,大弘法席。己亥春,遷錫易隆,即示微疾,留偈示眾,偈曰:“十方三世總無明,會徹?zé)o明無不明。隨緣應(yīng)物無他事,只在當(dāng)人善用心。”寂年六十三,荼毗,骨瑩白有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