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008—1089 【介紹】: 宋成都華陽人,字景仁。仁宗寶元元年進士第一。累官知諫院,嘗連上十九章勸仁宗立嗣,因罷諫職,改集賢殿修撰。英宗即位,遷翰林學(xué)士,旋出知陳州。神宗立,復(fù)為翰林學(xué)士。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,遂致仕。哲宗時,起為端明殿學(xué)士,提舉崇福宮。累封蜀郡公。卒謚忠文。嘗與修《新唐書》、《仁宗實錄》,著有《范蜀公集》、《東齋記事》等。
全宋詩
范鎮(zhèn)(一○○八~一○八九),字景仁,成都華陽(今四川成都)人。仁宗寶元元年(一○三八)進士(《續(xù)資治通鑒長編》卷一二二),調(diào)新安主簿。召試學(xué)士院,授直秘閣、判吏部南曹,開封府推官。擢起居舍人、知諫院,改集賢殿修撰,糾察在京刑獄,同修起居注,遂知制誥。英宗立,遷翰林學(xué)士。明年,出知陳州。神宗即位,召復(fù)翰林學(xué)士兼侍讀、知通進銀臺司。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,熙寧三年(一○七○)以戶部侍郎致仕。哲宗立,起提舉中太一宮兼侍讀,懇辭不就,改提舉崇福宮。數(shù)月復(fù)告老,再致仕,累封蜀郡公。元祐三年閏十二月卒,年八十一。謚忠文。有文集百卷,已佚。事見宋韓維《南陽集》卷三○《忠文范公神道碑》。《宋史》卷三三七有傳。 范鎮(zhèn)詩,以影印清文淵閣《四庫全書》本《兩宋名賢小集》卷三九《范蜀公集》為底本。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。
全宋文·卷八六二
范鎮(zhèn)(一○○八——一○八八),字景仁,成都華陽(今四川成都)人。寶元元年進士及第,調(diào)新安主簿,累擢起居舍人、知諫院,言事務(wù)引大體。仁宗無子,鎮(zhèn)連上十九章請立嗣。乃罷知諫院,改集賢殿修撰,同修起居注,遂知制誥,判太常寺,出知陳州。神宗即位,復(fù)為翰林學(xué)士兼侍讀、知通進銀臺司。反對王安石變法,以戶部侍郎致仕。哲宗立,拜端明殿學(xué)士,起提舉宮觀,欲以為門下侍郎,固辭,復(fù)告老,累封蜀郡公。元祐三年閏十二月卒,年八十一,謚忠文。有文集百卷,又著《東齋記事》十卷(今有輯本)等。見韓維《范公神道碑》(《南陽集》卷三○),蘇軾《范景仁墓志銘》(《東坡集》卷三九),《宋史》卷三三七本傳。

人物簡介

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
【生卒】:1197—1274 【介紹】: 宋婺州金華人,字會之,一字伯會,號長嘯,更號魯齋。王瀚子。少孤,事伯兄甚恭。從黃干門人何基游,質(zhì)實堅苦。高明絕識,序正諸經(jīng)。曾為麗澤、上蔡兩書院師。工詩善畫,著述甚富。卒謚文憲。有《讀易記》、《讀書記》、《詩辨說》、《天文考》、《地理考》及文集等。
全宋詩
王柏(一一九七~一二七四),字會之,少慕諸葛亮為人,自號長嘯,三十歲后以為“長嘯非圣門持敬之道”,遂改號魯齋,金華(今屬浙江)人。從何基學(xué),以教授為業(yè),曾受聘主麗澤、上蔡等書院。度宗咸淳十年卒,年七十八,謚文憲。柏著述繁富,有《詩疑》、《書疑》等,大多已佚。其詩文集《甲寅稿》亦已佚,明正統(tǒng)間六世孫王迪裒集為《王文憲公文集》二十卷,由義烏縣正劉同于正統(tǒng)八年(一四四三)刊行。事見《續(xù)金華叢書》本卷末附《王文憲公壙志》,《宋史》卷四三八有傳?!⊥醢卦?,以《續(xù)金華叢書》本《魯齋王文憲公文集》(其中詩四卷)為底本,校以明正統(tǒng)刻本(簡稱正統(tǒng)本),及影印《四庫全書》本《魯齋集》(簡稱四庫本)。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。
全宋文·卷七七八八
王柏(一一九七——一二七四),字會之,婺州金華(今浙江金華)人。其父及大父皆從學(xué)于朱熹、呂祖謙。柏少慕諸葛亮之為人,自號長嘯。年逾三十,始知家學(xué)之原,更號魯齋。從朱熹再傳弟子何基問學(xué),質(zhì)實勤苦。后婺、臺二州聘為麗澤、上蔡書院師。咸淳十年卒,年七十八,賜謚文憲。王柏為時大儒,著述甚富,于《》、《》、《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皆有論說,并有《文章復(fù)古》、《文章續(xù)古》、《濂洛文統(tǒng)》、《擬道學(xué)志》、《朱子摘要》、《詩可言》、《伊洛精義雜志》、《周子》、《發(fā)遣三昧》、《文章指南》、《朝華集》、《紫陽詩類》、《家乘》及文集等凡數(shù)十種。見《宋史》卷四三八本傳,《敬鄉(xiāng)錄》卷一四。

人物簡介

人物簡介
鐘動(1879-1943年),原名用宏,字季通,留學(xué)日本改名鐘動,字薜生或辟生,號長嘯、天靜,別號寒云,廣東梅縣人。有遺著《天靜廔詩存》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獨嘯(獨嘯)
獨自吟嘨。古代高人逸士多有長嘯之習(xí),用抒胸臆。 唐 李白 《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》詩:“ 安石 ( 謝安 )泛 溟 渤 ,獨嘯長風(fēng)還?!?唐 白居易 《閑居》詩:“獨嘯晚風(fēng)前,何人知此意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嘯吟(嘯吟)
(1).長嘯哀嘆。《淮南子·覽冥訓(xùn)》:“ 西姥 折勝, 黃神 嘯吟?!?高誘 注:“ 黃帝 之神,傷道之衰,故嘯吟而長嘆也?!?魯迅 《集外集拾遺補編·補救世道文件四種丁》:“慨自水獸洪猛, 黃神 嘯吟,禮樂偕辮髮以同隳,情性與纏足而俱放。”
(2).猶嘯歌。 清 孫枝蔚 《竹中》詩:“久坐憑風(fēng)雨,閒行有嘯吟。”隨園詩話卷二引 清 趙寧靜 《雞鳴埭訪友》詩:“佳辰結(jié)良覿,言采北山杜……山能使人澹,湖能使人闊。聊共發(fā)嘯吟,無為慕禪悅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嘯呼(嘯呼)
謂長嘯大呼。《楚辭·招魂》:“招具該備,永嘯呼些。” 王逸 注:“長嘯大呼,以招君也?!?唐 柳宗元 《憎王孫文》:“木實未熟,﹝猨﹞相與視之謹;既熟,嘯呼羣萃,然后食,衎衎焉?!?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三:“見一舟甚長,旌旗閃爍,兩舷坐數(shù)十百人,嘯呼鼓棹疾進?!?/div>
分類:長嘯
《國語辭典》:呼嘯(呼嘯)  拼音:hū xiào
尖聲叫喊。宋。梅堯臣〈和歐陽永叔啼鳥十八韻〉:「深林參天不見日,滿壑呼嘯誰識名。」《痛史》第一六回:「一徑押到天津,上了原來的海船,督著起了碇,方才呼嘯而去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孫登嘯(孫登嘯)
指 晉 隱士 孫登 長嘯事。晉書·阮籍傳:“ 籍 嘗於 蘇門山 遇 孫登 ,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(dǎo)氣之術(shù), 登 皆不應(yīng), 籍 因長嘯而退。至半嶺,聞有聲若鸞鳳之音,響乎巖谷,乃 登 之嘯也。”后用為游逸山林、長嘯放情的典故。 清 姚鼐 《王君病起有詩見和因復(fù)次韻贈之》:“舊游曾對 孫登 嘯,新詩欲作 唐衢 慟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長嘯臺(長嘯臺)
指 晉 高士 孫登 長嘯處。故址在今 河南省 輝縣 西北。 唐 王維 《偶然作》詩:“ 孫登 長嘯臺 ,松竹有遺處?!?趙殿成 箋注引晉書·阮籍傳:“ 籍 嘗於 蘓門山 遇 孫登 ,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(dǎo)氣之術(shù), 登 皆不應(yīng)。 籍 因長嘯而退。至半嶺,聞有聲若鸞鳳之音,響乎山谷,乃 登 之嘯也。”
《國語辭典》:虎嘯鷹揚(虎嘯鷹揚)  拼音:hǔ xiào yīng yáng
如虎長嘯、似鷹翱翔般威武奮揚。如:「從舊時的照片,可以看出他年少時便英氣風(fēng)發(fā),虎嘯鷹揚?!?/div>